三伏天高温高湿,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。老年人因血管弹性差、调节功能弱,且多合并高血压、高血脂等基础病,更易因高温导致血管扩张、血液黏稠度增加,或因贪凉引发血管骤缩,诱发心梗、脑梗等意外。预防需从 “避免刺激、稳定基础、及时干预” 入手,具体措施如下:
一、严控温差:避免血管 “骤缩骤张”
高温时人体血管处于扩张状态,若突然接触低温(如空调冷风、冰饮),血管会快速收缩,导致血压波动、心脏负荷骤增,易引发心绞痛或脑梗。
室内外温差≤5℃:空调温度设定在 26-28℃,避免直吹头部、颈部、后背(这些部位血管丰富,受凉易刺激血管收缩);从室外进入空调房时,先在阴凉处过渡 5 分钟,再进入室内。
忌 “快速降温”:出汗后不可立即冲冷水澡(水温需接近体温,37-40℃为宜),更不能直接对着风扇或空调吹;睡前空调可定时 2-3 小时,后半夜改吹风扇(保持空气流通即可)。
二、科学补水:降低血液黏稠度
三伏天出汗多,老年人若补水不足,会导致血液浓缩、黏稠度升高,易形成血栓,诱发脑梗或心梗。但补水不当(如猛灌、喝冰水)也会加重心脏负担。
少量多次,温凉适宜:每天饮水 1500-2000ml(分次喝,每次 100-150ml,间隔 30 分钟),以温白开水、淡茶水(如荷叶茶、山楂茶,辅助降血脂)、温绿豆汤(不加糖)为主。
出汗多补电解质:大量出汗后(如活动后),可喝 “淡盐水”(1 升水加 0.5-1g 盐)或含电解质的饮料(避免含糖量高的),预防低钠血症(可能引发乏力、心律失常)。
忌 “空腹猛灌”:晨起空腹喝 100ml 温水(唤醒血液循环),睡前 1 小时喝 50-80ml(防夜间血液黏稠),但心衰老人需遵医嘱控制饮水量(避免加重心脏负担)。
三、饮食调节:护血管、稳血压、减负担
饮食不当(高盐、高油、过饱)会直接影响血压、血脂和心脏功能,三伏天需更注重 “清淡不寒、细软好消化”。
控盐限油,少糖少辣:每日盐摄入≤5g(约一啤酒瓶盖),避免酱菜、腌肉等高盐食物;少吃油炸食品(如油条、炸鸡)和高糖点心(升高血脂、血液黏稠度);辛辣食物(辣椒、生姜过量)易引发燥热、心率加快,需适量。
多吃 “护血管” 食材:
补钾(调节血压):香蕉、菠菜、山药、土豆(每天 100g 左右,肾功能正常者适用);
降血脂:黑木耳(泡发后 10g / 天,凉拌或煮汤)、深海鱼(如三文鱼、鲫鱼,每周 1-2 次,清蒸为佳)、燕麦(煮软后当早餐,含膳食纤维);
防血栓:每天吃 10 颗左右的醋泡花生(生花生泡醋,软化血管,但需去掉红皮,避免凝血功能过强)。
七八分饱,忌 “冷热混吃”:过饱会使胃肠血流增加,心脏供血相对减少,诱发胸闷;避免冰饮配热食(如冰西瓜配火锅),冷热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异常。
四、规律用药 + 监测:稳住基础病
老年人多有高血压、冠心病等基础病,三伏天血压可能因血管扩张 “暂时下降”,但擅自停药易导致血压反跳;高温也可能影响药物吸收,需格外注意:
不擅自减药 / 停药:高血压老人若血压较平时下降 10-20mmHg(如平时 140/90mmHg,降至 120/80mmHg),无需急着减药,可咨询医生后微调;冠心病患者需随身携带硝酸甘油(舌下含服,缓解突发胸痛),硝酸酯类药物需避光储存(高温易失效)。
定时监测 “3 项指标”:
血压:每天晨起(空腹、静息 10 分钟后)、傍晚各测 1 次,若收缩压>150mmHg 或<90mmHg,舒张压>90mmHg 或<60mmHg,需及时就医;
血糖:糖尿病患者需监测空腹及餐后 2 小时血糖,避免高温导致血糖波动(高温可能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);
心率:静息心率保持在 60-80 次 / 分钟,若持续>90 次 / 分钟(可能提示心脏代偿性加快),或<50 次 / 分钟(可能与药物相关),需排查原因。
五、适度活动:别让心脏 “过劳”
高温天气下,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会使心率骤升、耗氧量增加,加重心脏负担,甚至诱发心梗。
选对时间和方式:避开上午 10 点 - 下午 4 点高温时段,选择清晨 5:30-7:00 或傍晚 7:00 后,在阴凉处散步(每次 15-20 分钟)、做太极(“云手”“野马分鬃” 等动作,幅度放缓),避免快走、爬山、广场舞(避免憋气或快速转身)。
“3 不原则”:不空腹运动(易低血糖)、不大汗淋漓(出汗过多会导致血容量不足,加重心脏负担)、运动后不立即停步(逐渐减速,做 5 分钟拉伸再休息)。
六、警惕 “危险信号”:及时干预不拖延
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前多有预警信号,老年人反应较慢,家人需协助观察,出现以下症状立即就医:
心脏预警:突发胸痛(胸骨后压榨感,持续 5 分钟以上)、左肩 / 后背放射痛、胸闷气短(活动后加重)、莫名出汗(冷汗);
脑血管预警:单侧肢体麻木 / 无力(如持物掉落、走路偏斜)、说话含糊(如 “大舌头”)、头晕头痛(伴随视物旋转)、一过性眼前发黑;
全身信号:突然乏力、恶心呕吐、意识模糊(可能是中暑合并心脑血管事件)。
七、情绪与作息:减少 “心脑刺激”
高温易让人烦躁,情绪激动会使血压骤升、心率加快,诱发心脑血管事件。
“静心” 为先:多听舒缓音乐、练书法、下棋,避免与人争吵;中午可闭目养神 15-20 分钟(不熬夜,22 点前入睡,保证 7 小时睡眠)。
避免 “过度劳累”:买菜、做饭等家务分多次完成,避免长时间弯腰、低头(如蹲地擦地,易导致脑部供血不足)。
三伏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,核心是 “减少血管刺激、维持血流稳定”。老年人及家人需牢记:高温天 “稳” 字当头,不贪凉、不冒进、勤观察,才能降低意外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