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 > 公司新闻 > 详细页

联系我们Contact

名称:洛阳市孝子养老院

电话 :0379-64238183

手机 :18637976817

联系人:高院长

地址:洛阳市涧西区工农街道办大所村

网址:www.lysxzyly.com

高温天气,老年人如何有效应对?

小编
2025-6-24 15:46:48
633

高温天气对老年人的身体调节能力和基础健康状况是较大挑战,需从环境管理、生理调节、行为习惯等多维度科学应对,以下为具体应对策略及底层逻辑解析:

一、环境温控:构建恒温防护屏障

1. 室内温湿度准确控制

温度阈值设定:空调温度维持在 26℃~28℃(温差与室外≤8℃),每日早晚各通风 30 分钟(选择 9:00 前 / 19:00 后,避开高温时段);

湿度管理:使用加湿器将湿度保持在 50%~60%(过低易引发呼吸道不适),地面可洒少量清水降温(需确保无滑倒风险)。

2. 局部降温辅助设备

电风扇科学使用:采用摇头模式,距离老人 1.5~2 米,避免直吹(风速≤3 级),配合冰桶放置于风扇前增强降温效果;

凉席与寝具选择:使用藤席或竹纤维凉席(表面温度≤28℃),被褥更换为透气性聚酯纤维材质,睡前用温水擦拭身体帮助散热。

二、水分与电解质管理:预防性补水策略

1. 定时定量补水方案

基础饮水量:每日饮水 1500~2000ml(分 8~10 次饮用),设定闹钟每小时提醒饮水 150ml(如 6:30、7:30 等整点时段);

电解质补充:每 1000ml 水中加 0.9g 食盐(相当于半啤酒瓶盖量),或饮用低糖电解质饮料(钠含量≥110mg/100ml),避免单纯饮用纯净水导致低钠血症。

2. 高水分食物替代方案

膳食补水组合:早餐搭配绿豆汤(熬煮时加少量糙米增强饱腹感),午餐食用冬瓜海带汤(含钾量≥150mg/100g),晚餐选择银耳百合羹(黏稠度适中,避免呛咳);

水果优选原则:优先食用西瓜(含水量 92%)、哈密瓜(含天然电解质),每日摄入量控制在 200g 以内(糖尿病患者替换为黄瓜、番茄)。

三、行为管控:规避高温风险场景

1. 外出活动时间规划

禁忌时段:11:00~15:00 严禁外出(此时地表温度常超 40℃),如需采购可选择 7:00~9:00 或 18:00 后;

防护装备标准:佩戴宽檐帽(帽檐≥7cm)、UPF50 + 防晒衣(接缝处密度≥6 针 /cm),暴露皮肤涂抹物理防晒霜(SPF30+,2 小时补涂一次)。

2. 居家活动安全准则

浴室防滑处理:淋浴前开启排气扇(保持室内外气压平衡),地面铺设防滑垫(摩擦系数≥0.8),水温控制在 38℃~40℃(避免冷热刺激引发血压波动);

久坐起身缓冲:从沙发或床上站起时,采用 “三步法”:先坐起停留 30 秒→双腿下垂床边 30 秒→缓慢站立(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导致晕厥)。

四、基础疾病管理:高温诱发风险防控

1. 慢性病监测强化

血压血糖双监测:高血压患者每日 6:00~8:00、16:00~18:00 各测一次血压(收缩压>150mmHg 需就医),糖尿病患者重点关注餐后 2 小时血糖(≤10mmol/L);

药物调整原则:服用利尿剂(如呋塞米)的老人,高温天可在医生指导下减少剂量(避免脱水加重),使用硝酸甘油类药物需随身携带,防止因体温升高加速药物代谢。

2. 特殊人群重点防护

认知障碍老人:在床头放置温湿度计(数字显示≥3cm),设置语音提醒器(每小时播报 “注意防暑”),避免独自待在封闭房间;

关节病患者:空调房内佩戴护膝(厚度≥5mm),避免直接坐在瓷砖地面,每日用 40℃温水热敷关节处 3 次(每次 15 分钟)缓解肌肉紧张。

五、中暑应急:分级处置与预警机制

1. 早期症状识别体系

一级预警信号:头晕、乏力、多汗时,立即移至阴凉处,饮用含 0.3% 盐分的温水 200ml,同时测量体温(≥37.5℃需警惕);

二级危险信号:出现恶心呕吐、皮肤湿冷、脉搏细速(>100 次 / 分),立即采取物理降温(冰袋敷颈部、腋下),并拨打 120(降温目标:30 分钟内体温降至 38℃以下)。

2. 家庭应急物资配置

必备物品清单:

电子体温计(精度 ±0.1℃)、医用冰袋(可重复使用型);

口服补液盐 III(按说明书配置,每袋冲 250ml 水);

清凉油(涂抹太阳穴时避开眼周)、藿香正气水(含酒精,高血压患者慎用)。

六、照护支持:构建社会支持网络

1. 智能监护技术应用

穿戴设备设置:佩戴具有体温监测功能的手环(预警阈值设为 37.3℃),GPS 定位手表(设置电子围栏,离开家 500 米自动报警);

家庭环境监测:安装智能温湿度传感器(手机 APP 实时推送数据),门磁传感器(超过 2 小时未开门自动提醒子女)。

2. 社区联动支持机制

邻里互助计划:社区组织志愿者每日 10:00、16:00 电话问候独居老人,重点询问 “是否头晕”“今日饮水情况”;

纳凉点服务标准:社区活动中心需配备急救箱(含硝酸甘油)、血压仪,提供免费绿豆汤(熬煮时去除豆皮避免噎呛),空调温度统一控制在 27℃。

核心逻辑:生理耐受性与环境负荷的动态平衡

老年人应对高温的本质是通过 “主动干预” 降低身体代谢负荷:

减少产热:控制活动强度(代谢产热≤基础代谢的 1.5 倍),避免辛辣食物(可使体温升高 0.5~1℃);

增强散热:通过皮肤血管扩张(保持室内空气流速≥0.5m/s)、汗液蒸发(相对湿度<70% 时散热效率 )为好双重机制;

储备调节能力:保证每日 7~8 小时睡眠(睡眠时核心体温可降低 0.5℃),避免服用抗胆碱能药物(如扑尔敏,可抑制出汗)。

通过系统化管理,将环境热应激指数(WBGT)控制在 28℃以下,可使老年人中暑风险降低 80% 以上。